預防腸病毒從提高幼兒抵抗力做起----勤洗手、重衛生、遠離腸病毒
國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又有來捲土來潮之勢,醫界建議,若要遠離腸病毒,除了加強預防的衛生教育外,還可從提高幼兒的免疫能力做起。
腸病毒是一種典型並從口入的疾病,病毒會從
帶原者的糞便排出物,及口鼻分泌物傳染,假若經由口接觸到這些分泌物等污染的東西,就有可能受到感染。醫師進一步解釋,腸病毒主要侵襲的危險對象是零到六歲的小朋友,其中
3
歲以下嬰幼兒則列入高危險群,幼童的抵抗力越強,遭受到侵略性病毒與細菌感染的機率就低,在腸病毒有來勢洶洶的趨勢,家長除了加強小孩預防腸病毒衛生教育宣導外,還可從飲食營養攝取上增加小孩的免疫能力,降低被感染的機會。青少年或大人若熬夜、睡眠不足、工作或精神壓力重,缺少運動及飲食不均衡,也會降低免疫力遭致感染。
在飲食營養攝取上,包括肉、蛋、奶與五穀雜糧的均衡飲食是為首要,如果家中的小寶寶有腸胃問題,此時應該增強腸胃黏膜修補能力,讓幼兒的腸胃功能維持正常,保有吸收能力以達到提高免疫功能目的。要增強腸胃黏膜修補能力,家長可以在飲食增強鋅與核甘酸的攝取量,其中鋅可以加強細胞代謝與黏膜修補;核甘酸在營養不良或生病的幼童中,攝取量可能會較差,加強攝取也有益於腸胃黏膜的修補功能。此外,存在體人體腸道中的有利細菌腸衣菌,可以抑制入侵腸道的壞細菌增長,如果能維持腸衣菌有利生長環境,幼童出現腹瀉或腸胃炎的情況就可少見。所以可攝取一些特殊寡醣食品,讓分解後的寡醣停留在腸道成為腸衣菌生長的有利因子。
腸病毒之所以可怕,就是因為其影響範圍是全身性的影響,疾病從口進入身體後在腸胃道進行繁殖,而假若病毒量達到一定程度,小朋友就會開始出現不適症狀,例如最明顯的高燒、嘔吐、腹瀉、口腔潰爛;假若影響到皮膚就會出現手腳及屁股出現紅疹及水泡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手足口病,也可能影響到心臟、肺臟到呼吸道,更嚴重的就會影響到腦部神經系統,併發腦炎、心肌炎、肺水種及嚴重影響心臟肌肉等,必須接受住院治療。
根據地方主管機關衛生局,過去對腸病毒疫情監控顯示,每年四到七月示疫情的高峰期,預防腸病毒最佳方法就是從根本增加孩子的免疫力,維持均衡營養、適當運動,讓孩子的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,除此之外,還應做到遠離病毒,避免讓孩子接觸到感染者,及過分頻繁出入公共場所,勤加認真洗手,做到濕、沖、搓、捧、擦,居家環境也要注意通風。
幼兒的抵抗力其實最好還是自小就打好基礎,建議母親在小孩出身後,最好給予母乳哺乳,因為母乳中的乳清鐵蛋白是強而有力的抗體,在臨床上也可以發現,喝母乳時間較長的小朋友,因為抵抗力較強,受到其他細菌與病毒感染機會就低。
而家中假若有一個孩子不幸感染腸病毒,其他小孩也應隔離,否則互相傳染或經由共吃一份食物,相當容易相互傳染,需要好好休息,才能盡快恢復抵抗力。。至於幼稚園也是主要傳染環境,一旦確定感染腸病毒的孩子,也要停止上學或上課,避免腸病毒疫情進一步擴大。
腸病毒的預防措施及注意事項如下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