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我們教育的目標:
1.
維護幼兒身心健康。 |
3.
養成幼兒良好習慣。 |
5.
充實幼兒生活經驗。 |
2.
增進幼兒倫理觀念。 |
4.
培養幼兒合群習性。 |
6.
陶冶幼兒藝術情操。 |
二、幼兒教育課程的目的:
1.
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與健康的生活習慣。 |
5.增進幼兒自我瞭解,發展個人潛能。 |
2.培養幼兒表達、溝通、分享的知能。 |
6.
發展幼兒尊重他人,增進合作、關懷社會的態度 |
3.
激發幼兒主動探究和實驗的精神。 |
7.
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 |
4.
培養幼兒表現、欣賞、審美及創造能力。 |
8.
運用科技的能力。 |
三、教學宗旨:
1.
發展幼兒健全的人格及安穩幼兒的情緒。 |
4. 激發幼兒創新、獨立面對問題及解決間題的能力 |
2. 培養幼兒高尚、優雅的行為。 |
5.
有自動自發精神。 |
3.
學習分享並能獲得成就後的喜悅感。 |
6.
有集中專注的求知慾望。 |
四、教學內容:
1.以幼兒興趣及發展需求配合教材設計,有系統、有組織的讓幼兒完成學習以達到統整性的啟發教育。 |
2.在各項活動中,由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以增加幼兒認知、發展及科學態度的培養。 |
3.配合活動進行,每學期均舉辦多項參觀活動,以充實教內容並可實際的觀察中獲得新的知識。在遊戲中學習, 在操作中獲得經驗與能力的增強。
|
奠定良好的幼兒教育,是史丹福最主要的目標,維護幼兒身心健康、養成幼兒良好習慣,充實幼兒生活經驗,更是我們的希望與心願,因此,本校(所)的設計課程方案如下:
依據教育改革方案,配合幼小銜接,讓幼兒在自然生活中,透過他人的提供或自行探索,獲得人與自己、人與社會、人與自然,等三個面向發展出以『自然與生活科技』、『數學』、『語文』、『健康與體育』、『藝術人文』、『社會』、『綜合活動』等七大領域為基礎,並配合『民俗節慶』之關聯介紹,以培養幼兒以下的十大基本能力。
1.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|
2.欣賞表現與創新
|
3. 生涯規劃與終生學習 |
4. 表達溝通與分享
|
5.尊重關懷與團隊精神 |
6.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
|
7.規劃組織與實踐
|
8. 運用科技與資訊 |
9. 主動探索與學習 |
10.
獨力思考與解決問題 |
幼兒的智能發展,不能只是停留在傳統單一學科分科的學習,現今的幼教課程,勢必走向統合課程,因此我們在課程規劃時,即以「主題教學」為主軸,依幼兒發展能力,每月分大班、中班、小班三個相關之主題,又依皮亞〈1980.Piget〉的認知發展理論,幼兒知識的發展順序,應由物理性知識→數量形邏輯思考的知識→時空的知識→社會性知識→語文性知識,因此本校(所)課程編寫順序為:
1.自然與生活科技。
|
2.數學。
|
3.社會。
|
4.語文。 |
5.健康體能。
|
6.藝術人文。 |
7.綜合活動。
|
|
並在最後每個月配合民俗節慶活動教學。本校(所)為了讓幼兒有更實際的具體操作經驗,在每個主題中的『自然與生活科技』分發教具給每一幼兒,希望透過幼兒動手操作,培養孩子的興趣,並以真實圖片為主,以符合布魯納〈Bruner〉表徵系統論中的幼兒認知發展的三個階段:動作表徵期→影像表徵期→符號表徵期。
親愛的家長,我們不斷的努力、鞭策自己,期望我們設計的課程,能更符合孩子們的學習能力,和提高學習興趣,親師合作,讓我們一起來為教育工作而努力吧。
 |